我家四代人的书法情节
2019-03-09 13:29:04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文/独鹤鱼飞


一,曾祖父书法情节


    我的祖上历数几代人都与书法有着一定的渊源。我曾祖父的哥哥是一位阴阳先生(所谓阴阳先生,就是专门从事红白喜事的人。比如看风水,择日,下葬,诵经,做法事,消灾趋鬼等)。我曾祖父的哥哥按照辈份我该叫他一声大曾祖父。

民间的书法家大多是从阴阳先生,行脚医生起家的。阴阳先生主持红白喜事的时候都要写好多字,比如画符,写经,写对联,在寿材上绘画,在冥币上涂朱砂,写阴文,祭祀,无不从事着书法活动。我大曾祖父自然也练的一手比较耐看的中国汉字。但我大曾祖父不是书法家,他不是以写字为生的人,在书法领域没有多大的建树。到了我这一代,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他留下的一字残片,我只能推测。

我曾祖父在家中排行老二,由于家庭困难没有读过一天书,但他对读书人非常的敬重。我曾祖父经常说自己是个睁眼的瞎子,牛大的字不认识一个。读书人经常讽刺目不识丁的人是只会耕地的牛,没有头脑。我的曾祖父非常懊恼,但是有什么办法了。我的曾祖父只能寄希望于我祖父,希望我的祖父能读一点书,给他老人家争口气。尽管我曾祖父只有一子,他也教导孩子极为严厉,从不娇生惯养。     

我曾祖父有个习惯,若遇到好的读书人只要能请的动便请来到家中做客,好吃好喝的招待。我曾祖父非常喜欢书法,只要听读书人把当地那个人写的字捧的高,他就求爷爷告奶奶的弄一副那个人写的字,如获珍宝。逢年过节的时候把他贴在墙上,过完了节又怕家中的油烟气把字熏坏了,再小心翼翼的把它拿下来保存好。有个人说我曾祖父收藏的字糊墙都没有人要,只能留着擦屁股,可我曾祖父还是把它当做传家宝一样看待,用牛皮纸和红布把它包好,藏在家中的墙缝隙里,像对待神灵那样虔诚。待我的祖父读了几年书后,我曾祖父经常把他收藏的那些书法拿出来让我的祖父学习,并让我祖父讲解给他听。


二,祖父书法情节


    我的祖父识字不多,在旧社会他能读点书已经是够幸运了。我祖父把曾祖父留下的那些墨宝十分爱惜,也当传家宝一样看待。我祖父凭自己读了几年书,便继承了我祖上曾祖父那一代读书人的衣钵,那就是开始学习做一个好的阴阳先生,像我的祖上那样为乡亲们主持红白喜事。孔子说“天下大事在于礼与祀”,祖父干的也都是些与大家生活相关的大事。于是,抄经写字就成了我祖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我祖父一辈子干了三种行业,都可以说与写字有关。一件是他继承祖上的衣钵学习阴阳道术,一件是给生产大队当保健医生,另外一件是给闾井公社旗下的八郎乡当团委书记。这三件事每一件都是与写字有关的事情。我祖父在做保健员的时候,经常在药纸上写写画画,久而久之他的书法功力愈来愈好了,他一写就是一辈子。可他自己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字写的很耐看。我大伯和我的父亲,还有一些晚辈后生为了尊敬长辈,都说祖父的字写的可好看了,但那是给我本家的子孙们说的,在外人那里我大伯和我父亲都不敢炫耀。因为他们心里都明白,爷爷的字只是当个字看就行了,不是什么书法作品。出于对长辈的尊敬,我父亲把我曾祖父收藏的几幅书法和我祖父写的字流传了下来,虽然没有一副算的上是好字,但凝结了祖宗几代人的心血,凝聚了祖孙几代人的感情。在我小的时候,父亲经常把我祖父写的毛主席语录拿出来让我当范本临写,后来父亲也意识到了祖父的字不适合给孩子学,便改成学他自己的字了。


三,伯父,父亲,还有我的书法情节


我父亲和我伯父算是比我曾祖父,祖父有点学问。我的伯父算是我祖上三代人里面最有学问的人,毛主席那个年代没有高考,我伯父读书读到了高中,可算是一名预科的大学生。由于没有社会背景,我的伯父只当过两年多的代课教师,一直在老家种地,而他的同学只有小学文化却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任职。

我伯父算是能写一手像样的毛笔字,不至于让人说写的是草包字。如果一个人读书读到高中,在我看来就算胡乱写几笔那也能让农民刮目相看。从专业的角度讲,我伯父的字可以说写的有点意思,尤其是他写的行书在我们庄里面没有人可比。我伯父只会写两种体,一是楷书,二是行书。我伯父的楷书功基不扎实,写的不怎么样,后来他一直专攻行草书,自己也买了几本书法字帖,正草隶篆行五体都有。他在行草上有所领悟,写的字有可欣赏性。但我伯父不是喜欢书法到了痴迷的那种人,虽有造诣,也注定了他的失败。他是农民,一辈子将会被扶犁,持镰刀,拿锄头,照顾家庭所拖累,没有旺盛的精力干一些与农民无关紧要的事。

没有爱书法爱到痴迷,作为农民也就没有搞书法研究学问的余地。所以,我伯父的字一直没有起色。后来,他执笔写字都是在过春节的时候给庄里人写春联,写结婚对联,自己从来不透支时间练字,平日里没有时间去玩文字游戏。后来,他看到我父亲对书法的热爱有胜于他,索性连对联也不写了,把这个美差交给了我的父亲。

我父亲的字我是研究的比较透彻。我父并没有很高的书法造诣和悟性,从他上中学时留下来的作业本看,和我小学三年级的水平差不多。我的字苗头是很好的。儿子比老子强本是好事,但儿子强就会显的老子弱。

我父亲是一位酷爱学习的人,我父亲的中学老师一直把我年老的父亲当学生看。他一直教导我勤能补拙,早起的鸟儿有食吃。父亲是农民,活人实在,他一直没有明白鸟儿什么都不干也每天比人吃的饱。

我父亲他很爱写字,经常觉得命运不公,他老是发问为什么别人不好好学习却字写的很好,自己很努力却字写的很烂。于是我伯父便把自己的书法字帖全部送给了我父亲,我父亲在有空的时候就蛰伏在家里写字,经常不出门。

我父亲前半生算是命运很好,中学毕业就给我们村委会当会计。当时的村委会有一群羊,我父亲从那时起就给村委会去放羊,在我们村辖区内一个叫老虎崖的地方放了八年羊。我父是个喜欢清净的人,在放羊的八年时间里他一直住在老虎崖附近,在放羊的同时,我父时刻不忘学习写字。父亲虽然资质平庸,在八年时间里还是把字练的很工整了,楷书已经写的比我伯父都好了。人们都说十年磨一剑,我父亲八年时间磨出了一把农民的砍材刀,正好赶上村民们缺材烧的时候。

我父亲感觉自己牧羊的时间也不短了,就回到家里继承了我祖父阴阳先生这个衣钵,开始出道走四方了。我父亲给文化贫血的我们庄里干了不少作为一个读书人该干的事情。最长见的是给庄里人写信,写对联,给有宗教信仰的人抄写经卷。大家都说我父亲的字写的好,小楷写的好,大楷也写的好。那是因为庄里读书人很少的缘故。我父亲一生当中只会写一种体,那就是楷书。我父亲的字从书法角度去看就意义不大了,他的书理不通,他自己没有领悟出来书法的真谛。亦没有请教过专业的书法前辈,没有人指点过,完全是自学,自己领悟。他的文学功基不扎实,导致了他的文化修养很薄弱,在书法上注定也是失败的。虽然家里有几本书法字帖,但那些书法字帖在中国书法史上没有代表性,只有黄自元的那本小楷堪称精品,其它的都不是出自大家之手,也就是说都是一些平庸之作。从这点上来看,伯父和父亲都缺少书法理论知识,不会选帖,没有选好的帖当范本临习。

我父亲在学习那些字帖的时候不得法,显得没有师承,写的字自然没有意趣。我父亲一辈子没有离开农村,没有见过大世面,在我老家农村他骄傲的说他擦屁股的手纸都比别人有学问,这是农民的局限性。我父亲虽然在书法上没有大的突破,在农民里面已经是难能可贵了。他老人家勤苦一生,还忘不了学习书法,是值得我们后辈子孙敬重的。这是父亲的优点。

我父亲十分注重对孩子的培养,尤其是教导我和弟弟读书,他是下了一番功夫。在我和弟弟没有上学前夕,我父亲就已经在家里开始教我们哥俩认字写字了。我父亲先让我学会了用铅笔写字,然后就开始让我用毛笔写字,钢笔写字。在我十四岁那年,父亲送我到邻村的一家小学读书,那时候我虽然只有一年级,但是我已经像四五年级的学生那样学会了用钢笔写字,用毛笔写字。由于学校规定不能用钢笔写作业,我开始用上了铅笔写字。语文老师第一次批改我的作业,就对我的字大加赞赏。我小学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位把字写的很养眼的老师,他的字总是一笔一画,一丝不苟,给我的触动很大,使我的字有了一个好的成长环境。

由于我没有专业的书法老师辅导,我的字也只能在父亲的督促下自学了。那个时候,黄自元和林则徐的合订本《治家格言》帖是我临写的次数最多的楷书。黄自元和林则徐两位书法前辈算是我最早的专业书法老师,我先学黄自元后学林则徐,主要学黄自元,因为黄自元的字普遍认为比林则徐的字俊美,而有的人却说林则徐的字刚柔兼济。

父亲一直让我写小楷,写小楷可以不用浪费太多的纸张,对写大楷也是一种过度。所以我那个时候几乎没有写过大楷,写的都是些小楷。有一次全学区书法竞赛我就获了奖,这件事情对我的鼓励很大,我写字更有劲头了。那个时候我想让我的伯父能给我一点书法上的指导,可是我伯父很谦虚,他自以为自己是不懂书法的,我就觉得很遗憾。

虽然我祖上都是些农民,没有王羲之那样显赫的家势,赵孟頫那样是皇亲贵胄,启功那样是满清后裔,也不是张芝那样出自宦官名门,更不是何绍基那样来自书香世家,但兴趣就是天赋。在贫民子弟中,书法史上也有一个书法家叫金农。只要“破万卷书,行万里路,布衣亦可傲王侯。”

我和书法也算是有一定的缘分,出生在这样一个热爱书法的农民家庭里,我的血液里也就流淌着对书法的热爱。自助者天助。有一次我去父亲的一个同行家,那个同行见我是可造之才,便把自己的一本书法秘籍借给了小弟我学习,期限是一年。按照那个哥哥的说法是:学习书法就要学习别人手写的,不要学习字帖碑刻,那是学不来的,帖和刻是同一会事,它的运笔都不太明显,明显的是刀痕。他借给我的那本书法秘籍是一位在当地有威望的书法前辈写的,写的当然也蛮好。楷书和行书相对照,那本手写体主要是行草,楷书是用来翻译行草的。我学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学会了那本字帖里所有的行书生字,这样我就和我的伯父一样学会了两种字体。我便走在了我父亲的前面。

父亲给我说:“你拿了人家的字帖,你全学会了让人家学什么去。学几个字就可以了,人应该知足。”父亲接着又说,等我学会了教你。”父亲也开始自学行草书了,父亲把那本行书字帖学了多半年,死活学不会,就在上面蒙了一层纸照猫画虎摹了下来。父亲没有学会行书,那本字帖的借期便到了就还给了人家。可是父亲爱学习的品德却时刻感染着我。我就想,我父亲那么笨,还能把字写的比我爷爷好。我这么机灵,肯定比我家祖宗十八代都写的好。这么想我就自信多了。在我中学时,我已经握着大笔挥毫了。父亲为了让我练好字,春节庄里人的春联一大半都是我来写。其实,我写的真的不咋样。但在那个时候我还是志得意满。

由于我上学太晚,初中毕业时我就不想再读书了,我的想法是到省城兰州去拜师学艺,专门学习书法。这个看是父亲非常支持的事情万万没有想到却被父亲给驳回了。我的书写水平也因此被停留了下来。

在写字这条道路上,我和我的爷爷,我的伯父,我的父亲走了同一条失败的道路。在我北漂的时候,我就想找一个专门的书法学校去学,结果我发现学习书法的费用比上大学还贵。一个大学都上不起的人,怎么去做最烧钱的事情。于是,我又想通过函授来提升一下自己的书法水平,却没有找到一所这样的学校。由于我在打工,住集体宿舍,因此也没有了摆一张桌子,铺一块羊毛毡,摆好笔墨纸砚去写字的条件。好几年都没有动过笔写几个字。我就感觉到内心好空虚,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撑我的精神了。我只能把精力放在书法理论的研究上面,这个比较方便,躺在床上拿着手机或者手捧一本书的事情。

我过去写的都是软笔书法,我不大爱好硬笔书法,因为硬笔书法没有软笔那么深奥,写起来那么洒脱。但是后来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,硬笔书法确实能圆我把书法写好的梦。它只需要一支笔,一张纸,甚至桌子都不用,放在膝盖上就可以写。于是,我练习书法的激情重新燃烧起来了。硬笔书法,概念上是钢笔书法。

在2017年我认识了庞中华老师,在他那里购买了一套函授教材,我不但学费了正草隶篆行,还学会了美术字。之后,我参加了全国社会艺术等级考试,硬笔过了八级。现在,我是一个专业的,水平较高的书法达人。虽然与我的要求还差很远很远,如果我的父亲泉下有知,他一定感到很欣慰。他写了一辈子都没有成为一个在书法领域有建树的人,而我算是从他手中接过了奥运的火炬,走的比他们都远的一个人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